“啊啊奥,啊啊奥爱,阿塞帝,阿塞刀,阿塞大哥带个刀……”“火车行到伊都,阿末伊都丢,唉唷磅空内……”这不是两串乱码,而是被网友称为“神曲”的《忐忑》和《丢丢铜》的歌词。有人看不懂,有人听不下去,有的欣然接受,有人为之疯狂。
“神曲”的走红,是听众高节奏生活下的发泄?是寻觅新鲜搞怪的投射?还是人们热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?记者采访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咨询部主任张海音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,为您解读。
宣泄?本质上相当于蹦迪
“为什么那么多人骂呢?我听着挺不错啊,充满喜感,很给力! ”家住普陀区的小杨说。网上也有部分网友表示,“神曲”听来让人很兴奋。网友旺财来说:“太有激情了。听完,全身筋脉紧张中。 ”
张海音主任说,同一种音乐在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觉,无论是《忐忑》还是《丢丢铜》,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解读方法,各人有自己的投射。
听不清歌词的“神曲”在某些人的耳朵里也许有一种帮助发泄的作用。由于快节奏的工作,生活的不确定性较强,自己期待的东西不能实现,有些人的心态处于不安全和不稳定状态,有时候像“神曲”这样一个强烈的刺激,就会吸引这些人的注意。有些人听完“神曲”觉得很给力,其效果类似于蹦迪带来的宣泄。
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系主任余丹红接受采访时表示,每种音乐都会有自己的簇拥者,《忐忑》也肯定有特定的人群会喜欢,比如一些压力大的人,能够从中找到一个发泄的渠道,本质上和下班去卡拉ok放松一样,都是内心的需要找到了共鸣。只不过大部分人更能接受美的、柔和的、接近传统的音乐。
但是,余主任认为,《忐忑》这样的歌曲不会在五十年前出现在中国,之所以现在会出现并得到热捧,和现代人太多的焦虑和压力有关。
张海音主任说,宣泄是较为正面的影响,与之相对的是负面影响:使人自我怀疑,出现无价值感、消极绝望的情绪,这样的人也存在,但非常少。通常,对这样的歌曲比较敏感的人,往往是压力较大的人群,或者本来就是易感素质较高的人。
而有一些青少年为了标新立异把“神曲”奉为神明,家长也不用太担心,因为通过“出位”来展示自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,大部分孩子过了这个“疯狂”的阶段,一切都会回复常态。
搞怪?新鲜夸张有人爱
网友15846说:“听了忐忑以后心里老烦,这也是艺术?这跟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区别?这么多网络人追捧他们是不是疯了?还是我疯了?”网友孤单的酒瓶说:“我脑瓜子疼,我都不知道她在唱什么? ”
在大部分人困惑《忐忑》走红的原因时,有些人却爱上了它。“搞怪”可以说是忐忑给人最直接的感觉,听不清楚龚琳娜在唱什么,加上充满喜感的舞台表现形式…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说,“神曲”的出现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,一方面这是比较极端的宣泄途径;另一方面,对某些人来说,另类的东西大行其道,甚至把一首不算什么的歌曲搞成流行,这本身是很有成就感的事。有些人喜欢这样的挑战,因为以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歌曲,这代表了新奇。而王菲、庾澄庆等名人的模仿翻唱,还有很多网友为这首曲子填词恶搞,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首歌的流行。学着龚琳娜哼唱一曲《忐忑》一段时间内成了很炫的时髦。
但是叶斌也表示,任何一种流行娱乐,被过度消费后,被取代的速度也会很快,大众的审美疲劳感很快就会出现。目前《忐忑》已经走下坡路了。